Volkswagen宣佈將會為中國市場推出2萬美元內的全新入門電動車
Volkswagen目前在電動車研發遇到瓶頸,需要大量的合作與共用車型來降低成本,而今年與小鵬汽車簽訂的合作似乎也成為突入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契機。Volkswagen在近期制定了一項計劃,將透過推出全新的平價電動車平台來進攻中國市場,且該平台將於中國本地生產組裝,預估低於20,000美元。
詳情請參閱原文:UDN.com
Volkswagen目前在電動車研發遇到瓶頸,需要大量的合作與共用車型來降低成本,而今年與小鵬汽車簽訂的合作似乎也成為突入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契機。Volkswagen在近期制定了一項計劃,將透過推出全新的平價電動車平台來進攻中國市場,且該平台將於中國本地生產組裝,預估低於20,000美元。
詳情請參閱原文:UDN.com
零跑汽車早前公布,向佳士拿母公司Stellantis NV(美:STLA)配售1.94億H股,零跑汽車聯席總裁武強最新稱,與Stellantis的交易已完成,而零跑汽車的海外布局首選地是歐洲市場,將出口至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歐洲10國,料明年第三季開始交付,目前未有具體銷售目標,「先進入市場嘗試一下」。
武強表示,零跑將藉Stellantis已有的銷售管道進行出口,亦會利用其在國內經驗,並結合歐洲市場狀況,建構一條綜合銷售管道。車型方面,他透露,首款出海車型為電動SUV「C10」,此前已在德國慕尼黑車展和廣州車展亮相。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瑞典富豪(Volvo)今天(14日)在銅鑼灣香港遊艇會發表全新EX30入門級電動SUV,同場運來剛剛於前天全球網上發表的EM90電動豪華6座位MPV,全城矚目。品牌同時宣布,香港是富豪全球第三個、大中華區第一個正式步入100%電動化車系的市場。
詳情請參閱原文:星島網
以往被視為大方得體的傳統三廂式房車,一向都是豪華車的主流車型,但隨着「新車電動化」及「SUV成主流車型」這兩大車壇發展趨勢,高級汽車品牌以至普羅車迷都慢慢放棄過往觀念,愈來愈接受SUV也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甚至有能力取代傳統房車晉身成為「老闆車」。平治(Mercedes-Benz)電動車系中的頂級旗艦型號EQS SUV,就是一部在如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世代豪華7人座駕。
詳情請參閱原文:明報
Omdia 預測,隨著電動車 (EV) 革命的到來,新型半導體將出現爆炸式增長,而功率半導體行業數十年的傳統規範也將受到挑戰。 AI 的興起是否會有類似的影響?
Omdia 半導體研究元件資深分析師 Callum Middleton 表示:「對於長期依賴矽技術的產業,新材料製成的元件既能帶來挑戰,也能起到推動作用。氮化鎵 (GaN) 和碳化矽 (SiC ) 功率器件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但它們的技術成熟度順應了可持續發展趨勢,用新材料製造的器件為我們這個能源匱乏的世界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
詳情請參閱原文:新浪新聞
歐盟委員會在10月份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涉嫌國家補貼的行動展開調查,歐盟認為中國國家補貼將對歐盟的電動車製造商造成「不均衡的貿易競爭環境」。瑞銀研究團隊認為,最壞情形是歐盟有可能對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至於雙方的貿易衝突是否升溫擴及到其他產業則仍有待觀察。
中歐電動車貿易衝突從何產生?首先是關稅的差距,目前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汽車僅被徵收10%的進口關稅,但在中國狀況則相反,中國對歐洲進口的汽車收取15%關稅,雙方具有明顯的差距,代表著潛在可能的協調空間。
詳情請參閱原文:UDN.com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在2025年或之前公布推動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路線圖,惟充電設施數量備受關注。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稱,地政總署至今接獲11宗巴士公司開放巴士車廠充電設施予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申請,包括4宗契約修訂及7宗短期租約修訂。修訂土地文書條款由只准巴士營運用途,至涵蓋准許經營充電收費。謝稱所有申請已獲局方政策支持,地政總署正按程序處理,會盡快批出。九巴回覆稱11宗申請均由九巴提出,初步計劃開放約70個充電泊位予小巴及的士等日間使用,擬以較市場優惠價釐定收費。
詳情請參閱原文:明報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3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821萬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和車齡的延長,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熱銷,汽車後市場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圖為位於上海的一家途虎養車工場店。視覺中國供圖
以維修、保養為主的後市場產業是汽車價值鏈的終端,也是重要的民生服務業。近年來,隨著消費市場逐漸復甦和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升級,這一產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詳情請參閱原文:新浪新聞
外媒報道,日本車企包括本田(Honda)、日產(Nissan)、萬事得(Mazda)、三菱汽車(MitsubishiMotors)和富士汽車(Subaru)於截至9月底止半年,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銷售與按年下降,其中三菱大降60%,富士汽車和日產則分別下降37%和20%;豐田則變化不大,但承認中國市場需特別關注。
詳情請參閱原文:on.cc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