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置創先河 新盤設1:1泊車充電器
自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路綫圖》於3月公布後,本港電動車及充電配置普及情況備受關注,據運輸署數字顯示,截至2021年4月底,本港已有逾2萬輛電動私家車登記,同時市場提供逾4,000台充電站。
信和置業旗下最新住宅項目更作出大膽嘗試 – 420個車位各置一個充電器,達至1比1的泊車充電比例,成為全港首個最大模式的住宅發展項目充電配置。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自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路綫圖》於3月公布後,本港電動車及充電配置普及情況備受關注,據運輸署數字顯示,截至2021年4月底,本港已有逾2萬輛電動私家車登記,同時市場提供逾4,000台充電站。
信和置業旗下最新住宅項目更作出大膽嘗試 – 420個車位各置一個充電器,達至1比1的泊車充電比例,成為全港首個最大模式的住宅發展項目充電配置。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六月二十九日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以「健康宜居‧低碳轉型‧比肩國際」為願景,闡述至二○三五年提升香港空氣質素的挑戰、目標和策略。
在發表首份《藍圖》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管制本地發電廠、車輛、船舶等排放的措施,同時與內地就區域空氣污染物減排緊密合作。有關工作成效顯著,大氣及路邊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均大幅下跌,能見度亦大有改善,為香港社會及大眾帶來明顯健康效益。至二○二○年,香港已達到二○一七年進度報告訂下的各項主要目標。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公布最新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時說:「今日公布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將承先啓後,引領香港在二○三五年前成為空氣質素媲美國際大城市的宜居城市,及向空氣質素全部符合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最終指標的目標邁進。」
綠色運輸
推動使用新能源運輸交通工具,持續規劃鐵路發展及在新發展區採用環保交通運輸模式
宜居環境
透過城市管理及規劃政策締造宜居環境;就空氣質素與健康關係展開研究
全面減排
繼續推行車輛及船舶減排措施,並加強管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限值
潔淨能源
持續減少發電排放,同時探討使用新低碳能源如氫能及液化天然氣
科學管理
採用嶄新技術監測空氣質素,向公眾發放更細緻的空氣質素資訊
區域協同
共同制訂區域空氣污染物減排目標,並加強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空氣污染研究及監測工作
黃錦星續說:「因應氣候變化的挑戰,探索如何利用新興的綠色技術減少碳排放,已成為世界的主流。我們會繼續推展提升香港空氣質素的措施,配合每五年檢視香港空氣質素指標的安排,循序漸進收緊指標。」
黃錦星衷心感謝不同持份者就《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的方向及措施提供意見,以及各政策局及部門在政策上給予的配合和支持。展望未來,政府會繼續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同時加強區域合作,以持續改善香港空氣質素,把香港締造成宜居低碳的國際城市。
《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及簡介單張已上載至環境保護署網頁(www.epd.gov.hk/epd/tc_chi/resources_pub/policy_documents/index.html)。
現時電動私家車已可配備遙控車輛泊車的功能,惟目前法例要求駕駛者離開車輛前須關掉引擎,故該技術不能在港使用。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質詢,希望可以在政府明年就提出自動車的新規管框架前,盡快修例讓遙控泊車合法。
詳情請參閱原文:頭條日報
內地電動車銷售持續強勁,且滲透率不斷提升。興業證券發表研究報告指,5月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升至12%,環比增加1%,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受益於優質電動車型持續放量,疊加傳統燃油車受芯片短缺影響更為嚴重(多數車企優先保證新能源車芯片供應),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由1月的8%增加至5月的12%。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路透報道引述知情人士表示,蘋果正與中國電池供應商比亞迪(1211)及寧德時代就電動車項目的電池供應進行初步洽談,不過相關洽談仍有變數,蘋果、寧德時代及比亞迪並沒有評論以上消息。
據報道指其中兩名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已將在美國建設製造工廠作為其電池供應商的條件,該公司是特斯拉等主要車企的供應商。目前尚不清楚蘋果是否也在與其他電池製造商進行談判。
資料來源:Reuters
EV Sales此前發布4月份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銷售數據,4 月份全球乘用插電式電動汽車(PEV)註冊量同比增長249%,超過 39.2萬輛,是有史以來第四高的單月銷量。其中純電動汽車(BEV)增長 235%,達到約 25.1萬輛。德國品牌大眾汽車成為最大贏家,而Tesla(美:TSLA)的全球市場份額則下跌了2%。
全球電動汽車註冊量已連續10個月創單月新高,預計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有望達到 500 萬輛。截至今年4月底,電動汽車的全球市場份額達到 5.7%(其中純電動汽車佔3.7%),這已經大大高於去年的4%,預計這一份額將在今年繼續增長,並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達到10%。
以車型排名,4月銷量前5名中有兩個新面孔,當中大眾ID.4首月銷量過萬,以10,318輛的成績排在第四,而ID.3也首次攀升到第五名。值得留意,ID.4和ID.3分別佔據4月份歐洲市場的冠亞軍位置。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表示,已經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實現數據存儲本地化,並將陸續增加更多本地數據中心;所有在中國市場銷售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將存儲在境內。
特斯拉在官方微博稱,將向車主開放車輛訊息查詢平台,此項工作正在密鑼緊鼓地進行;特斯拉將盡一切努力來貫徹執行汽車數據安全管理工作,確保數據安全。
該公司強調,堅定支持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汽車數據安全非常重要,特斯拉堅信,統一規範管理,將更有利於智能汽車的有序長遠發展。
詳情請參閱原文:信報
就《明報》觀點版5月5日題為「普及電動車 必先解決基礎充電設施問題」的評論文章,我希望作出回應,讓市民多點正確了解香港電動車普及化的進度和政府的充電基建策略。
電動車今天仍處於新發展階段,儘管世界各地正加大力度推動。在亞洲的大城市如新加坡、首爾和東京,電動私家車的比例約為0.2%至1.3%,而香港去年則為近3%。香港今年第一季,每售出7部新私家車就有1部是電動私家車。電動車在香港的使用及市民的選購意欲位於亞洲前列,亦較很多歐美地方,如英國倫敦、德國史特加和美國加州等為高。只是我們現時這進度並不足夠,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們仍需加倍努力推動電動車。
全球都在計劃如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香港要爭取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其中一項減碳行動就是推動車輛電動化。政府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路線圖》)已訂下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以及力求在2050年前達至車輛零排放的目標。發展電動車充電基建正是《路線圖》當中一項重要行動。
參考很多地方的經驗,電動車的使用者主要是在其居住或辦公的地方充電。除最便利車主外,夜間充電亦有助平衡日夜的電力需求,有利於低碳轉型的發展。而公共充電網絡的角色,是讓部分電動車在偶有需要時作輔助補電,所以在外地很多地方,公共充電設施和電動車的比例低至1:18,香港的1:4.8已是在較佳之列。因此政府規劃發展電動車充電基建的方向,是大部分電動車車主可以在其居所或辦公地方充電,同時亦繼續發展高效的輔助用公共充電網絡。
詳情請參閱原文:明報
為達致環保減排的目標,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屬大勢所趨,不過,港府早前出爐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卻令電動車及環保業界大失所望。其中政府僅定下二○三五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佔陸路運輸污染物排放量逾九成的商用燃油車,卻被排除在外,最令業界難以理解。加建充電設施同樣主宰電動車發展,但路線圖只提及增加數量,缺乏十八區規劃,亦難以解決尋找電動車充電泊位的問題,造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商用車改用電動車的誘因。環保業界批評,單看路線圖的政策,要達成政府早前承諾的二○五○年碳中和的目標,恐怕是不切實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已承諾制訂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香港電動車業總商會過去一年一直為路線圖提供意見,商會電動車推動事務及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陳冠東指出,其提出的加油站轉充電站、人才培訓等的內容,均獲港府接納,但最為重要的禁售燃油車年份,只是部分採納,並改寫成二○三五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柴油商用車排放污染物數量最多,理應最需要對付,但香港連停售時間表也沒有?」
根據環保署去年的數字,包括貨車、巴士、小型巴士和的士的商業車輛,雖然只佔整體車輛數目約兩成,卻是路邊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頭,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的九成以上。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直言,減排是推廣電動車的目標,「如果要減就應該捉住商用車,而不是私家車。」
劉祉鋒指出,路線圖對商用車的目標,只是力求在二○二五年制定更具體的方向及時間表,說法是「虛到不得了」。他續說,港府早在一一年推出綠色運輸試驗基金(去年改名為新能源運輸基金),獲批試驗項目至今近二百個,「用了十年也未能為商用車找到合適的方案是否合乎常理?如何相信政府再用四年時間試驗,會找得到結果?」
過去政府以市場缺乏可選擇的車種,作為商用電動車難以推廣的原因。陳冠東指出,由於本港使用右軚車非國際主流,車廠須另立生產線,加上港府一直未有淘汰商用車的時間表,不利車廠投資。他慨歎政府的路線圖再次承諾欠奉,令一切繼續原地踏步。
不過,劉祉鋒認為,全球不乏電動商用車選擇,即使是較罕有的雙層巴士,英國倫敦及新加坡經已採用,只在乎政府的決心,以及會否考慮提供換車資助,「歐美政府也有投放資源換車,最近深圳市內一萬六千輛電動公交,也是國家資助巴士公司換車,如果政府不資助,單靠業界自己改善,幾時才會達到零碳的目標?」
劉祉鋒指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二○五○年碳中和的目標,而交通運輸則佔本港整體碳排放逾兩成,以港府目前路線圖中的措施,他形容碳中和的目標已「凍過水」。
充電設施不足是阻礙電動車普及化的另一大問題,路線圖承諾將公共充電設施由現時三千三百多個,增至二○二五年逾五千個。陳冠東認為,先不論四年增加千多個充電設施的進度是否太慢,政府未有說明設施分布,給予外界「跑數」的感覺,「充電設施需要有規劃,不同區都要有。」他續說,商用車行車里數高,充電頻率較私家車高,加上商用車一般沒有固定泊位,倚賴公共充電樁,如港府沒有整體規劃,要推動商用電動車普及化,恐怕是難上加難。
至於增加私人充電設施,充電站開發公司即充能源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周英瑋指出,本港大部分的停車場均有九成以上的泊車率,無誘因增加充電樁等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要電動車車主斥資自行安裝。然而,大部分車主只是以月租形式泊車,難以保證可長期使用同一車位,令政府現有的資助安裝充電設施政策,只有少數擁有車位的車主受惠。
即使有意申請資助,周英瑋指出,過程須經顧問公司評估,再尋找承辦商,完成後才取得資助,過程最少半年,手續繁複。陳冠東則估計,安裝充電樁涉及的政府部門包括路政署、機電署、消防處等多個部門,他質疑環境局無足夠能力協調不同部門,令政策推行費時失事,建議政府設立專責部門處理電動車問題。
不過,陳冠東認為,政府研究在政府停車場徵收充電費,並逐步將充電服務市場化的想法一旦成事,或有助鼓勵私人停車場加裝充電樁。他指出,如以行車里數計算,電動車的能源成本約為燃油車的六分之一,即使日後徵收充電費,價錢亦遠比燃油車便宜,相信電動車車主會願意繳付,而徵收費用亦將充電變成生意,吸引私人停車場加裝充電器,賺取額外收益。惟目前本港法例並不容許轉售電力,政府須修例放寬限制。
原文:頭條日報
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處理越來越多的廢棄電動汽車電池的問題。
雖然為了達到碳中和目的全球各國都在加大新能源電動車的使用,但其電池成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環境和經濟問題。
2030年,歐盟希望歐洲公路上能有3000萬輛電動汽車。保羅·安德森博士是英國伯明翰戰略要素和關鍵材料中心的聯席主任。
他指出,屆時如何處理失效的電動車電池,將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一個全新的產品、以如此高的速度發展壯大,是「前所未有的」;「10-15年後,一大批電動車電池即將壽終,建設回收業相當重要」。
詳情請參閱原文: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