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通訊 – 2025-10-03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當前全球正經歷一場由科技驅動的金融格局重構。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不僅革新着技術工具,更在重塑資本流向與金融服務的邊界,為金融市場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我們正加速推進金融市場的制度革新與產品創新,力求讓科技變革的巨大顛覆力,更有效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能。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當前全球正經歷一場由科技驅動的金融格局重構。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不僅革新着技術工具,更在重塑資本流向與金融服務的邊界,為金融市場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我們正加速推進金融市場的制度革新與產品創新,力求讓科技變革的巨大顛覆力,更有效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能。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第二屆「香港綠色周」上星期完滿舉行,40多場精彩多元的活動,匯聚了65家本地和國際的公私營機構,共有超過14,500人次參與。既有面向業界的國際論壇、圓桌會議,也有面向公眾的展覽和博覽會,讓海內外朋友能從不同角度探討如何更積極參與綠色發展。今屆綠色周以「共鑄可持續未來」為主題,突顯在當前割裂的國際環境下,香港對推動相關領域跨界別、跨地域討論的堅持,讓志同道合的不同持分者可就環球共同面對的迫切議題,交流前沿知識和經驗,分享前瞻的想法和角度。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各位朋友:
謹為您送上今個星期「司長隨筆」。題目是「
區域貿易格局重塑下的新機遇」,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 國際地緣局勢持續演變,
市場觀望美國及俄羅斯領袖會面後的形勢變化。與此同時, 美國關稅措施將繼續遏抑環球貿易表現, 而關稅政策的不確定因素也可能困擾企業信心、投資和供應鏈。 宏觀局勢及科技變革雖然為經濟前景帶來了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 卻也同時存在龐大機遇。我們如能抓緊機會, 將本港經濟轉型過程中, 傳統模式與新興模式交替之間所產生的張力, 轉化為加促經濟升級轉型的助力,將為本港創造新的增長點。 就以出口貿易為例,
在地緣政治和關稅戰正重塑國際貿易格局和供應鏈佈局的背景下, 本港作為貨物的中轉港, 最近幾個月的商品貿易均錄得按年雙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這一方面固然反映部分出口商或趕在關稅戰暫緩期間提前出貨, 但另一方面,亦折射出轉變中的國際貿易格局, 特別是區域貿易合作深化帶來的機遇。例如,今年上半年, 香港對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整體貨物出口增幅分別超過五成和三成; 而從這兩個地方進口的貨值亦分別增長約七成和三成。事實上, 作為本港第二大貿易夥伙的東盟, 所佔香港貿易總額由2021年的12.1%,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4.8%。 供應鏈的整合和貿易形態的重塑,會為香港的貿易、航運、
金融以至專業服務等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舉例而言,大宗商品, 特別是有色金屬,對全球各國的工業和產業發展舉足輕重, 也支撐着全球一半的航運貨量。我國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大國, 也是有色金屬的消費和生產大國, 在全球金屬產業鏈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當前的地緣政局下, 如何提升國家以至區域有色金屬供應的穩定性和韌性, 具有戰略意義。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相關工作正穩步推進。今年初,香港成功加入倫敦金屬交易所( London Metal Exchange, LME)的全球倉庫和交割網絡, 把我國和全球最活躍的金屬交易市場更緊密地連接起來, 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LME認可倉庫在香港設立,有助提升有色金屬配置的效率、
降低相關物流的時間和成本, 同時亦有助關鍵金屬資源在區內的穩定供應。這是把香港「 一國兩制」下的國際自由港和零關稅優勢、 清關高效順暢和物流網絡通達全球等特點發揮得好。另一方面, 大宗商品在港的貿易和交割活動,除了增加對相關航運服務的需求, 亦帶動貿易融資、保險和風險管理、 對沖和衍生工具等金融服務的發展。長遠而言, 我們將更具有利條件推動更多大宗商品交易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 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更積極貢獻。 事實上,自今年一月香港成為LME許可交付地點以來,
在短短七個月時間內,八個獲批認可倉庫已全數投入營運; 至8月初,已有超過8,000噸的LME註冊倉單, 支持LME合約交割。 特區政府亦已成立專責小組,檢視與黃金金融交易相關的各個範疇,
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包括支持實體的黃金交割, 將在年內公布有關方案。 另一個我們正在積極推動的領域是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隨著全球供應鏈和貿易的重塑和整合、 加上內地產業自身的升級轉型, 以及國家高水平雙向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大量內地企業正加快部署「出海」,包括在「全球南方」和「 一帶一路」地區布置產業鏈和供應鏈。對於這些「出海」企業來說, 香港國際資金匯聚和自由進出、金融服務蓬勃和全鏈條、 機場和港口高效通達全球,貿易網絡匯聚了全球的供應商和採購商, 以及熟悉國際業務的專業力量,均極具吸引力, 是他們設立境外財資中心和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首選平台。 為了更好發揮這個平台功能,
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已聯手建立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 為欲通過本港「出海」的企業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等機構亦積極參與其中。 舉例來說,內地許多優秀的科創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
常常面對技術標準對接、產品本地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多重挑戰。 有見及此,生產力促進局今年4月便成立了「The Cradle 出海服務中心」,與內地創科機構合作,為在港設立辦事處的內地「 出海」企業,提供研發支援、應用及技術評估, 以及海外法規專業諮詢等服務。 從國際貿易格局的重塑與整合,
到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加速搭建與深化發展, 我們正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香港「 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和優勢愈見明顯, 只要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增長點,繼續發揮好自身所長、 服務國家所需,定能為本港經濟持續發展開拓更廣闊前路。 順祝
健康愉快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各位朋友:
謹為您送上今個星期「司長隨筆」。題目是「積極招商引資引才 創新經濟動能」,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
本屆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引才,相關的工作正加速推進,這除了為香港帶來投資和優質就業機會外,也蓬勃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並賦能城市管理,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投資推廣署等部門,以及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攜手並肩、通力合作,全方位吸納和支持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企業來港,鼓勵它們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內聯外通」的國際平台拓展業務,壯大自身發展。
舉例而言,引進辦至今共引進了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它們合共會為香港帶來約500億元的投資,創造超過20,000個職位,並使用共168萬平方尺的創科、工業和商業樓面。
而港投公司作為特區政府的「耐心資本」,除了聚焦培育本地的初創和企業,也致力利用其國際和區域網絡,發掘和投資內地和海外的優秀團隊和優質企業,鼓勵它們來港落戶扎根。目前,港投公司已投資超過100個項目,而當中有超過10家公司已經或準備遞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事實上,港投公司積極引導和槓桿市場資金「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投長期」,其每1元的投資,已帶動超過5元的市場長期資金跟投,這些資金包括來自主權基金、退休基金等耐心資本機構,以及企業創投公司和家族辦公室等。
可以説,我們吸引企業的努力,正讓香港的創科品牌內涵更豐富、生態更多元、力量更堅實,為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貢獻力量。
事實上,不論是創科局、引進辦和港投公司,都積極促進「政、產、學、研、投」的深度對接和緊密合作,例如鼓勵所引進的科企與本地大學合作,成立研究院和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專注於人工智能研究的馮諾依曼研究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於上月成立、專注大豆研究的農業科技創新聯合實驗室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引進來的不同企業通過與上中下游夥伴在香港的合作,並成立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等,也積極展開與本地學府的協作,推動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
香港國際化的應用場景,吸引了不少海內外企業到來測試和應用其前沿技術,有助加速本港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智慧城市的發展。例如,有引進來的企業自去年底開始在港測試無人駕駛技術,其測試路線及車輛規模正不斷擴展;有企業積極參與低空經濟「監管沙盒」,測試其技術和營運模式。此外,也有企業推介其感知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一體化信息管理平台等,助力香港更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香港有着聯通世界的優勢,本地和內地企業在借助這個平台「走出去」的同時,也是推動香港的專業服務和國家的標準和技術服務全球。我們積極支持這個進程,例如港投公司便投資了香港和泰國企業合作的綠色能源項目,讓本港的電動車充電技術出海到當地;也支持本港的金融科技企業拓展印尼市場,提供更普惠包容的金融服務。
引進辦不久將公布第五批共十多家的重點企業,意味着自引進辦2022年底成立以來,所引進的企業數目將有約100家。新一批企業有不少來自海外,包括多家國際領先的醫藥企業。香港先進的醫療服務和科研體系、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在醫療科技及臨床試驗的協作,以至特區政府在努力建設的新藥械「第一層審批」制度等,都讓香港成為它們探索在內地以至亞洲市場發展的理想落腳點。
而除了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和新能源及先進製造等四大領域外,正如我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引進辦會引入結合創科和文創的企業,相信可進一步推動本地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加速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
吸引重點企業與吸引人才相輔相承、相互促進。更多元的產業發展,加上優質的就業機會、教育和生活環境,將支持我們把吸引到的人才留住並有好的發展,形成「產業+人才」齊頭並進的良性循環。特區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大力引進企業、資金和人才,加速推動香港經濟升級轉型。
順祝
健康愉快
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當中對產業轉型的分析和見解十分精闢,特此公諸同好:
各位朋友:
謹為您送上今個星期「司長隨筆」 (https://www.fso.gov.hk/chi/blog/blog20250727.htm)。題目是「轉型升級中的香港經濟」,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
隨著國際政經環境轉變及科技迅速變革,香港經濟持續轉型升級,在這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存在不一樣的特徵、結構和挑戰。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有幾個趨勢頗為明顯,包括:
(一) 本港經濟持續增長;
(二) 資金持續流入,金融市場氣氛向好、住宅樓市也趨向穩定;
(三)勞工生產力有所提升,僱員收入中位數亦持續上升。
可以說,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正不斷增強。
細看箇中的狀況,本港經濟自2023年開始恢復增長,繼去年增長2.5%後,今年首季增長 3.1%。儘管外圍環境紛繁複雜,但本港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本周即將公布今年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的預估數字,增長受出口活動、整體投資和私人消費帶動,上升勢頭可望持續,這將是連續第十個季度增長。
值得一談的是私人消費。隨著經濟保持動力,資金持續流入、股市向好及樓市回穩,加上政府大力推動盛事活動、高增值旅遊,私人機構又積極響應,都為私人消費和市場氣氛帶來一定支持。最近在啓德體育園上演的「香港足球盛會」以及在會展舉行的「香港動漫電玩節」,共通點是吸引了大批海內外的粉絲,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朋友熱情投入參與,帶動了相關產品的銷售,也造就了商機。我今日也會到「香港動漫電玩節」,體驗這場活動的熱鬧與商機。
事實上,五月份的零售銷售量錄得十四個月以來首次按年增長,顯示消費市場已呈初步回穩跡象,估計六月份的數字也審慎樂觀。綜合而言,已經連跌四季的私人消費在今年第二季可望止跌回升。
在持續超過兩年的經濟增長周期中,在產業轉型升級及經濟結構調整之際,不同行業之間的回應速度快慢不一,影響着相關行業的勞動市場狀況。總體而言,本港就業市場尚算穩定,打工仔收入仍有不錯升幅,今年3至5月全職僱員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按年上升6.8%至25,000元。
就如過去每次經濟升級轉型的過程,目前香港一些新興產業正加速發展,也有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積極轉型向前,這些行業及企業正在增聘人手,僱員薪酬亦有所調升。然而,不同行業或企業之間難免有不均衡的情況。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面對的壓力會較大,例如零售和餐飲業。不過,隨着消費氣氛好轉,相信會為這些行業帶來支持。一些個別行業如建築業的就業形勢,隨着樓市趨穩、政府建築工程加快也會逐步改善。總的來説,本港經濟中長期前景穩中有進,雖然個別行業仍面對挑戰,但我們預期勞工市場會大致保持穩定。我們亦會加強透過推動職業再培訓、科技素養培訓等一系列措施,協助市民就業。
特區政府過去一段時間全力全速發掘經濟新增長點,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的發展,正正是希望抓緊科技創新帶來的發展,通過吸引更多企業落戶及本地企業的擴張,創造更多優質和高技術的就業職位,同時對其他類型工作崗位的需求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我們致力開拓更多海外新市場、尋找新的合作夥伴、發展供應鏈管理中心等,讓香港可在這個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靈活把握發展機遇。只要堅定持續推進這些工作,隨着更多企業選擇在港發展或擴大營運,本港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也將逐步為就業市場帶來更多的支持。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明天將率領創科企業代表團出訪馬來西亞及文萊,與當地的耐心資本機構及產業代表會面交流,尋求更多在香港和大灣區的共同投資機會,並希望協助更多在港企業擴闊投資人背景和探索更多產品落地的機會。
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必然且持續的動態過程,靈活應變地緣政治格局、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致力吸引全球資金,並為未來培育人才,是提升競爭力、為經濟結構升級的關鍵。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用好國家穩定發展的優勢和政策支持,堅持推動香港經濟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發展,必可為香港經濟持續增添動能,讓市民受惠。
順祝
健康愉快
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有賴香港政府的現金發放計劃,相信定必有助改善消費市道氣氛,甚至造就另類的消費時點,這正是特區政府盼望達到的目的。
在年初編製預算案之時,經濟已呈極疲弱的勢頭。中美貿易摩擦、社會暴力衝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令經濟陷入前所未見的困境。由財政預算案中逾1200億元的紓困措施,到兩輪防疫抗疫基金的1600多億元支援,不同的款項正陸續發放到目標行業或組群的手上。我相信這些措施正逐步發揮作用。
隨著近期本港疫情大致緩和及逐步受控,巿民開始回復外出;政府推出的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款項也將在下月初陸續發放到市民手上。這兩項利好因素在時間上的重疊,有望改善消費市道氣氛,甚至造就另類的「消費時點」。其實,無論是購物或聚餐,消費也得有適合的氣氛、心情和資金。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有助增強消費意欲。而部份海外國家的疫情仍較反覆,市民現階段也較長時間留港,造就了有利本地消費的空間。我留意到無論是銀行、商場甚至不同行業的商店,陸續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優惠推廣計劃,冀借助一萬元派發的時機,以不同方式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
現金發放計劃總規模約700億元,幾乎相等於本港三個月零售銷售貨值的規模,即使市民僅花掉當中的一部份,相信都可對本港經濟帶來一定的提振作用。
對很多零售、飲食及服務行業來說,挺過過去一年漫長的經濟寒冬已經非常困難,現時急需一個讓生意改善的窗口。對打工仔而言,現時最需要的是保住就業。近期就業情況持續惡化,從趨勢看,本港的失業率無可避免會由四月份的5.2%進一步攀升,很大機會超過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最差的情況,總失業人數或見15年來最高。如果在此時此刻仍然以不同的藉口作出各種暴力衝擊的行為,無異於直接摧毀這些中小企及打工仔的喘息空間。希望大家暫時放下矛盾,聚焦應對經濟難題,讓收入減少的市民和正陷財困的企業,能有改善收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