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通訊 – 2025-08-21
昨天收到財政司司長電郵的網誌文章,特此公諸同好:
各位朋友:
謹為您送上今個星期「司長隨筆」。題目是「
區域貿易格局重塑下的新機遇」,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 國際地緣局勢持續演變,
市場觀望美國及俄羅斯領袖會面後的形勢變化。與此同時, 美國關稅措施將繼續遏抑環球貿易表現, 而關稅政策的不確定因素也可能困擾企業信心、投資和供應鏈。 宏觀局勢及科技變革雖然為經濟前景帶來了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 卻也同時存在龐大機遇。我們如能抓緊機會, 將本港經濟轉型過程中, 傳統模式與新興模式交替之間所產生的張力, 轉化為加促經濟升級轉型的助力,將為本港創造新的增長點。 就以出口貿易為例,
在地緣政治和關稅戰正重塑國際貿易格局和供應鏈佈局的背景下, 本港作為貨物的中轉港, 最近幾個月的商品貿易均錄得按年雙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這一方面固然反映部分出口商或趕在關稅戰暫緩期間提前出貨, 但另一方面,亦折射出轉變中的國際貿易格局, 特別是區域貿易合作深化帶來的機遇。例如,今年上半年, 香港對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整體貨物出口增幅分別超過五成和三成; 而從這兩個地方進口的貨值亦分別增長約七成和三成。事實上, 作為本港第二大貿易夥伙的東盟, 所佔香港貿易總額由2021年的12.1%,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4.8%。 供應鏈的整合和貿易形態的重塑,會為香港的貿易、航運、
金融以至專業服務等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舉例而言,大宗商品, 特別是有色金屬,對全球各國的工業和產業發展舉足輕重, 也支撐着全球一半的航運貨量。我國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大國, 也是有色金屬的消費和生產大國, 在全球金屬產業鏈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當前的地緣政局下, 如何提升國家以至區域有色金屬供應的穩定性和韌性, 具有戰略意義。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相關工作正穩步推進。今年初,香港成功加入倫敦金屬交易所( London Metal Exchange, LME)的全球倉庫和交割網絡, 把我國和全球最活躍的金屬交易市場更緊密地連接起來, 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LME認可倉庫在香港設立,有助提升有色金屬配置的效率、
降低相關物流的時間和成本, 同時亦有助關鍵金屬資源在區內的穩定供應。這是把香港「 一國兩制」下的國際自由港和零關稅優勢、 清關高效順暢和物流網絡通達全球等特點發揮得好。另一方面, 大宗商品在港的貿易和交割活動,除了增加對相關航運服務的需求, 亦帶動貿易融資、保險和風險管理、 對沖和衍生工具等金融服務的發展。長遠而言, 我們將更具有利條件推動更多大宗商品交易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 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增添新動能, 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更積極貢獻。 事實上,自今年一月香港成為LME許可交付地點以來,
在短短七個月時間內,八個獲批認可倉庫已全數投入營運; 至8月初,已有超過8,000噸的LME註冊倉單, 支持LME合約交割。 特區政府亦已成立專責小組,檢視與黃金金融交易相關的各個範疇,
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包括支持實體的黃金交割, 將在年內公布有關方案。 另一個我們正在積極推動的領域是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隨著全球供應鏈和貿易的重塑和整合、 加上內地產業自身的升級轉型, 以及國家高水平雙向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大量內地企業正加快部署「出海」,包括在「全球南方」和「 一帶一路」地區布置產業鏈和供應鏈。對於這些「出海」企業來說, 香港國際資金匯聚和自由進出、金融服務蓬勃和全鏈條、 機場和港口高效通達全球,貿易網絡匯聚了全球的供應商和採購商, 以及熟悉國際業務的專業力量,均極具吸引力, 是他們設立境外財資中心和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首選平台。 為了更好發揮這個平台功能,
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已聯手建立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 為欲通過本港「出海」的企業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等機構亦積極參與其中。 舉例來說,內地許多優秀的科創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
常常面對技術標準對接、產品本地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多重挑戰。 有見及此,生產力促進局今年4月便成立了「The Cradle 出海服務中心」,與內地創科機構合作,為在港設立辦事處的內地「 出海」企業,提供研發支援、應用及技術評估, 以及海外法規專業諮詢等服務。 從國際貿易格局的重塑與整合,
到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加速搭建與深化發展, 我們正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香港「 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和優勢愈見明顯, 只要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增長點,繼續發揮好自身所長、 服務國家所需,定能為本港經濟持續發展開拓更廣闊前路。 順祝
健康愉快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