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新年拜訪陳清泉院士
今天大年初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拜訪了中國工程院陳清泉院士、中國科學院梁智仁院士及劉允怡院士,送上新春祝福之餘,更聽取他們對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孫東局長深深感受到這多位專家是香港的寶貴財富,未來會繼續傾聽他們的意見,關心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更加聚精會神地為國家、為香港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大年初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拜訪了中國工程院陳清泉院士、中國科學院梁智仁院士及劉允怡院士,送上新春祝福之餘,更聽取他們對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孫東局長深深感受到這多位專家是香港的寶貴財富,未來會繼續傾聽他們的意見,關心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更加聚精會神地為國家、為香港作出更大貢獻。
「智能化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力,要產生智能一定要做到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11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始和輪值主席陳清泉在由《財經》雜誌、財經網和《財經智庫》主辦的「《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如是表示。
陳清泉提出智能化可以助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智能係統可以把原來要廢棄的能源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在能源和消費能源當中促進碳中和。進一步講到智能製造,它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先進數字技術的結合,同樣通過智能係統,可以做到智能製造並在智能製造的產業鏈中降低能源強度,降低排放強度,促進碳中和。
在現實世界中,僅僅依靠技術是不能夠解決複雜的問題和新的挑戰的,陳清泉提出的四網四流融合能全方位、全力推動數字經濟,並且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到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演化,而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人文網是知識來驅動的,信息網是用數據驅動的,能源網和交通網是城市主要的經濟基礎,而通過四網四流促進跨界融合,充分發揮數字生產力的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能夠做到很好的互動,進而做好頂層設計,實現智慧城市。
在印尼長大、在北京清華大學唸書,學術生涯遊歷中美歐等地的工程學巨擘陳清泉,被問到近年來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時直言,國家之間的科技競爭是正常的,但要良性競爭,因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世界的進步:「不能惡性競爭,不能用政治大棒來干預。」
陳清泉相信,中美之間應該增進人才和技術的交流,應該擴大開放。他舉例道:「二戰前美國有移民優惠政策,於是有了愛因斯坦等。美國為甚麼強大、為甚麼取代英國的地位?不就是因為它吸納了全世界的人才嗎?」,「如今美國材料科學最厲害的是一些華人,矽谷的清華校友會有超過兩萬人」,強調開放的人才政策對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會帶來貢獻。
「大家互相學習、借鑑、合作共贏,美國不能自閉門戶,中國也一樣,在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要更加開放、包容」,陳清泉說道。
然而近年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烏雲密佈,美國出手限制中國企業取得晶片。陳清泉被記者問及看法時表示,中國電動車絕大部分技術是自主,「我們一開始就走自己的路,專注搞純電動(EV),所以純電動比他們厲害。從一開始的小型、低端,到現在進入愈來愈高端的市場」。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身為中國電動車研究領域的功臣,84歲的陳清泉受訪時褒揚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但其歸功於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因素,對自身貢獻則三言兩語帶過。
他又告誡產業和國人:「中國改革開放用40年走了人家200年的路,成績值得驕傲,但也要注意,這些絕大部分是『從1到2』,不是『從0到1』,我們還要切記韜光養晦,更加注重基礎創新性的研究,並成功應用到產業界,以此來追趕與一些國家的差距。不要動不動就『厲害了我的國』,反過來說,人家70年前有的東西我們現在才有,厲害甚麼呢?」
陳清泉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有兩大優勢:其一是中國政府從早期就針對純電動汽車(EV)補助,當時西方傾向於研究油電混合動力車,但如今純電動已成為世界趨勢,這是中國的先發優勢。
其二,中國道路智能化建設取得領先成果,高速公路的攝影鏡頭配備齊全,充電樁數量也愈來愈多;相較之下,一些國家制度上容易造成「各自為政」,令人、車、路的協調不順暢。中國的車、路協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上先進的5G技術,就為車聯網和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日前回到香港,參加由工程及科技學會(IET)舉辦的150周年嘉年華,並接受《香港01》記者的獨家專訪。
現年84歲的陳清泉,在結束開幕禮和講座的行程後,旋即向記者分享其在電動車領域的研究經歷和思考,並展望中國和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未來。
陳清泉先以兩句英文切入主題,而後道:「以前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活動半徑很小,汽車的發明,為人們帶來更廣闊的天地,也帶來更大的幸福和自由」。
然而汽車行駛需要動力,陳清泉指出,電動車比內燃機車更早被發明出來,但在上世紀初,電動車受限於成本高、行駛里程低,而無法與內燃機車競爭,電動車的發展一度陷入瓶頸。
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東提高油價引發石油危機,加油站大排長龍,美國於是立法(Electric Vehicl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Act)由政府資助電動車研發。陳清泉形容該法是令電動車「死而復生」之壯舉,而80年代後期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則為電動車發展注入了「環保」的另一大動因。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29日在首屆廣州工業發展論壇上發表視頻演講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9 + 2個城市各有特色,可以通過數字化提高城市發展效率,利用智慧能源,智慧工業,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體系。
新華財經廣州12月30日電(江宇娟)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29日在首屆廣州工業發展論壇上發表視頻演講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9 + 2個城市各有特色,可以通過數字化提高城市發展優勢,發展智慧能源,智慧工業,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體系。
陳清泉表示,當前已進入第三次能源革命,或者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他提出“四網四流”的理念,即將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和人文網相結合,將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融合,實現數據的知識化,智能化。
他指出,在能源領域,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的融合,能解決四大矛盾,即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矛盾,集中式能源和分散能源的矛盾,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矛盾,電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
目前,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從數字經濟中汲取發展新動能。陳清泉說,通過數字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可以實現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的融合,從而實現智慧能源。通過不同能源的融合,可以將廢棄的能源變得有用,並促進實現碳中和。。例如,無法劃分電網的多餘的風能可以製造氫,這樣就把能源流,信息流變成了物質流(氫能)。在需要的時候,氫能跟氧氣結合再發電,可以實現碳中和。
“四網四流”融合和數字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四網四流”融合會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陳清泉認為,在“四網四流”理念下,可以擴大跨越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
資料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