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稱港電動車比例升 資助車場裝充電設施反應正面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近年本港電動車比例越來越高,品牌及中下價錢的電動車數目增加,去年每8輛新登記私家車就有1輛為電動車,以亞洲地區而言是較高。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近年本港電動車比例越來越高,品牌及中下價錢的電動車數目增加,去年每8輛新登記私家車就有1輛為電動車,以亞洲地區而言是較高。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調高私家車牌照費30%及首次登記稅15%,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日稱,本港過去10年私家車增長達38%,「不可能無限制增加」,政府考慮市民負擔能力及經濟等因素後,認為是適當時間加費,對紓緩交通擠塞有一定效用。另外,環境局長黃錦星透露下月會公布電動私家車普及化路線圖,他說隨着電動車漸成市場主流,全球對電動車提供的稅務優惠均會逐步「收窄」,香港亦會配合世界趨勢。
詳情請參閱原文:明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環境局將在下月公布本港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闡述使用電動車及其所需配套的長遠政策目標及計劃。
主要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擴展電動車充電網絡並推動其市場化、培訓電動車技術及維修人才,以及制訂電動車退役電池生產者責任計劃等。政府亦會採用更多電動車,以起示範牽頭作用。
陳茂波又說,政府去年10月推出20億元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預計可於3年內為約6萬個現有私人住宅停車場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計劃至今收到的申請超過5萬個停車位。
另外,政府去年增撥8億元並擴大「新能源運輸基金」的資助範圍,涵蓋更多電動商用車種。截至去年底,基金已批出1億5400萬元,資助近200個適用於電動商用車、混合動力商用車及傳統巴士或渡輪的項目。
政府亦預留8000萬元,資助綠色專線小巴營運者,從2023年開始試驗電動公共小型巴士,同時又預留3億5000萬元,資助營辦商從2023年開始在維港內航線測試電動渡輪。
資料來源:RTHK
現代澳洲證實,2021年的Kona Electric SUV將於3月登陸。
新型電動汽車是多傳動系統“新型攻勢”的一部分,旨在為流行的SUV帶來嶄新的面貌。
詳情請參閱原文:The Driven
中國搜索巨頭百度創辦人李彥宏表示,已確定與浙江吉利控股合資電動汽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及品牌,將努力在3年內推出一款新的電動汽車。
百度1月宣布與吉利合作生產汽車,新公司將利用百度在智能駕駛方面的技術,以及吉利在汽車生產方面的經驗,生產智能電動汽車。
李彥宏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雙方合作並非單純發展電動車,主要目標是希望加強發展及改善自動駕駛技術,推動汽車智能化。
詳情請參閱原文:信報
英國豪華名車製造商積架(Jaguar)公布,2025年起全面電動化。市場人士相信,該公司希望此舉可改善近年疲弱的銷量。
現時由印度達達汽車集團控制的積架路華(Jaguar Land Rover)周一表示,將即時逐步取締原有的氧化內燃機設計,而電動化的投入資金將達25億英鎊(273億港元),包括研發氫能源型號車。
詳情請參閱原文:信報
香港提出發展電動車多年,但至今普及率只為1.6%。相反鄰近的深圳已「超車」,新能源車比例普及率已達8.1%。南韓首爾電動車普及率較香港更低,不過近年夾著科技研發的優勢,踩起油門,開車直追。連同電動車政策上一直領放的挪威。他們的經驗有無值得香港借鑒的地方?
環看世界各地,在過去數十年都不斷增加對電動車的投資和推廣。歐洲的挪威更一直走在最前線。
挪威人十分重視環保,當地早於 1989 年已首次推出電動車政策,被公認為全球推動電動車的領先地方,電動車普及率達 6.6%。
詳情請參閱原文:思考HK
美國通用汽車(GM)前日宣佈,目標2035年前全面取締石油汽車,只生產零排放汽車,希望2040年前達致碳中和。今次決定使同行有壓力跟隨作出類似承諾,同時使新上任的總統拜登和其他官員有更大動機推動更進取的氣候政策。白宮對消息表示歡迎。
詳情請參閱原文:蘋果日報
美國總統拜登昨日宣布,他將推動美國聯邦政府所有車輛電動化,總計汰換約 65 萬輛交通運具,並且將會大量使用美國品牌,計畫相關細節尚未公佈。
新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一週內,接連發表多項新政令,除了多項逆轉川普時期的命令外,也不意外的朝向更加綠能的方向前進。
在拜登政見中,就提到了要普及電動車,而且優先採用美國品牌的方針,因此這個宣言來得並不意外。
詳情請參閱原文:台灣科技新報
挪威作為全球產油大國,不但沒有因其順手拈來的政然資源,而無視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反而更有意在2025年成為全球首個禁止非電動車銷售的國家,其目標更遠比英國的2040年來得進取。據挪威道路交通信息委員會(OFV)統計,該國去年的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汽油、柴油和混能車輛的總數,佔新車銷售量的54.3%。OFV行政總裁Øyvind Thorsen斷言,挪威「絕對有望實現2025年的目標」。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