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士入股小鵬 雙方將在內地研發電動車擬2026年推出
福士集團昨宣布,將斥資7億美元以購入小鵬汽車4.99%股權。福士指雙方將共同在內地研發電動汽車,主要針對中型車市場的大眾品牌車型,計劃2026年推出市場。
詳情請參閱原文:Yahoo! 財經
福士集團昨宣布,將斥資7億美元以購入小鵬汽車4.99%股權。福士指雙方將共同在內地研發電動汽車,主要針對中型車市場的大眾品牌車型,計劃2026年推出市場。
詳情請參閱原文:Yahoo! 財經
再有國產電動車到港,這次試駕的是東風 SERES 3。以定位來說,它以家庭客戶為目標,但家庭客戶又是否顯意買單呢?
在試駕了一段時間後,瞬間我就有了一個總結:這輛車的設定真的是相當舒適!比我想像中更為舒適!平穩的懸掛設置讓我在坑渠和碎石路面上都能感受到車輛的柔軟緩衝感。很多 SUV 在避震懸吊方面要麼太硬要麼太軟,要取得平衡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但這輛東風 SERES 3 偏向柔軟一點,卻又不失支撐度,讓人在駕駛或乘坐時都有一種舒適的感覺。
詳情請參閱原文:DCFever
愈來愈多中資車廠進軍香港零售市場,繼比亞迪、東風安排電動車在香港銷售後,上汽集團旗下上汽大通今年4月起,委託香港代理英之傑,引進純電動7人豪華MPV「Maxus Mifa 9」。上汽表示,目前銷售已突破500輛Maxus Mifa 9,首階段冀在10月底銷量突破1000輛的目標。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香港私家車的電動化水平正在提速。至於公共交通工具,雖然財政司司長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建議,為的士業界提供百分百擔保的貸款計劃 (即「純電動的士貸款計劃」),以鼓勵的士車主將石油氣、汽油或混能的士替換為純電動的士,但與私家車電動化水平對比,本港引進電動的士步伐龜速,截至今年4月底,目前全港僅5輛純電動的士,佔全數18163輛的士少於1%。
詳情請參閱原文:信報
在短短幾年內,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主宰者。7月3日中國電動車的生產突破2000萬輛。而由生產1000萬輛至第2000萬輛,中國只用了17個月的時間。「產量越來越多,用時越來越短」,內媒評論稱這背後是政策和市場雙重支撐,也是技術和體系共同「加持」。
詳情請參閱原文:巴士的報
屹立香港60載的金城營造,為致力響應政府發展綠色運輸,建構智慧城市,金城行政總裁王紹恆Rex利用集團在交通基建及新能源業務的豐富知識及經驗,近日推出新業務「金城快充ZETTA」,提供嶄新直流群體充電(直流群充)及快充方案,為巿場特別是物流運輸業和大眾運輸等商用電動車,提供真正快充服務。座落於土瓜灣新寶工業中心的「金城電動車營運中心」,是全港首個配備「金城快充ZETTA」的地點。官方指快充速度高達480 KW充電功率,並能同時為多達12輛電動車進行快充,大幅縮短充電時間;而且分支充電裝置的體積只是傳統的約十分之一,大大增加配合停車場空間上的彈性,即使在狹小場地亦能安裝,易於部署。
詳情請參閱原文:AM730
近年來,新車的維修成本一直在穩定上升中。複雜性的增加、新部件以及不可修復的耗能元件等因素意味著,如果您的新車發生故障或意外,您可能需要比以往支付更多的費用才能將其恢復接近原貌。
詳情請參閱原文:udn.com
觀乎環球政策對傳統燃油車的敵視態度,燃油車逐漸淡出主流,是難以改變的大趨勢。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否就一定要Tesla之類的電動車?卻又未必,另一可能發展方向是氫能車。說到討論熱度和公眾的熟悉度,氫能車無疑遠比不上電動車,但氫能車的一些特性,令其有電動車無法取代的優勢,潛能不能忽視。
詳情請參閱原文:HKET
全球第四大車廠 Stellantis 預料,由於電動車需求升溫,半導體短缺的問題可能會捲土重來,這代表目前「晶片荒」緩解,不過是曇花一現。
據《彭博》報導,Stellantis 半導體採購主管 Joachim Kahmann 在週二(18 日)指出,隨著車輛軟體功能爆發式成長,晶片供應緊俏的風險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急劇攀升。
詳情請參閱原文:鉅亨
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7 月 13 日表示,2021-2026 年該公司將在氫燃料電池技術上投資近 25 億歐元(IT之家備註:當前約 198.5 億元人民幣),並預計到 2030 年將產生約 50 億歐元(當前約 397 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該計劃比之前 2021-2024 年投資計劃中指定的資金多了 10 億歐元(當前約 79.4 億元人民幣)。
博世預計,到 2030 年,五分之一重量為 6 噸或以上的新卡車將配備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詳情請參閱原文:新浪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