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und the world, the sharing economy is booming. From home-sharing giant Airbnb and peer-to-peer taxi alternative Uber, sharing is a big business.
Carful Group is going to tap into the sharing economy – Car Sharing supported by an innovative car rental platform.
The platform allows users to rent out the idle cars and make some passive income. In next phase, Carful will evolve to a “drive now and pay later” auto fintech SaaS platform.
Carful will launch the platform very soon, stay tuned!
「智能化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力,要產生智能一定要做到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11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始和輪值主席陳清泉在由《財經》雜誌、財經網和《財經智庫》主辦的「《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如是表示。
陳清泉提出智能化可以助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智能係統可以把原來要廢棄的能源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在能源和消費能源當中促進碳中和。進一步講到智能製造,它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先進數字技術的結合,同樣通過智能係統,可以做到智能製造並在智能製造的產業鏈中降低能源強度,降低排放強度,促進碳中和。
在現實世界中,僅僅依靠技術是不能夠解決複雜的問題和新的挑戰的,陳清泉提出的四網四流融合能全方位、全力推動數字經濟,並且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到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演化,而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人文網是知識來驅動的,信息網是用數據驅動的,能源網和交通網是城市主要的經濟基礎,而通過四網四流促進跨界融合,充分發揮數字生產力的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能夠做到很好的互動,進而做好頂層設計,實現智慧城市。
上星期 Renault 在慕尼黑車展發表了 Megane E-Tech 電動車,這家法國車廠特別提到新車的一項保障乘客的機能,是 Renault 如法國消防部門合作的成果。這個名叫 Fireman Access 的功能讓消防員可以快速了解 Megane E-Tech 的結構,更快處理意外和突發事故。
Megane E-Tech 設有讓拯救人員而設的渠道,廠方聲稱消防員可以在 5 分鐘內將由電池引起的火勢撲滅,在後座的客房亦有快速按鈕,讓拯救人員可以快速切斷電源。為了協助消防員了解 Megane E-Tech 的結構,擋風玻璃上有 QR Code,消防員掃描後就可以知道電池和安全氣袋的位置,還有最安全切開車身的位置,Renault 表示這項機能在車禍時,可以將拯救受困者的時間縮短 15 分鐘。
詳情請參閱原文:Unwire.HK
為甚麼挪威這麼小的國家,又沒有車廠,電動車佔有率卻可以達到一半以上,遠超許多大國?很簡單,挪威所有道路都有充電樁。
陳清泉說,若要推廣使用電動車,充電站這一基礎設施的完善甚為重要。他指出,中國正在參與一場全球充電樁技術標準的確立。而在電動車的測試和標準認證等方面,決不能輕忽香港的獨特價值。
陳清泉指出,全球還沒有統一的電動車充電技術標準,日本的CHAdeMO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標準,在歐洲、北美也十分普及。
他說,中國提出的「Chaoji」電動汽車傳導式充電車輛適配器國際標準,比日本厲害得多,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在審查這一標準的確立,並且極有可能通過審查(編者按:本次訪問於8月14日進行,該標準於今年8月22日獲得IEC全票通過)。
然而,「Chaoji」在國際上的推廣仍然存在瓶頸。陳清泉直言,例如香港目前普及的充電標準就是CHAdeMO,因為插頭不盡相容,未來可能要以萬能插頭、轉換接頭等方式做應對。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在印尼長大、在北京清華大學唸書,學術生涯遊歷中美歐等地的工程學巨擘陳清泉,被問到近年來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時直言,國家之間的科技競爭是正常的,但要良性競爭,因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世界的進步:「不能惡性競爭,不能用政治大棒來干預。」
陳清泉相信,中美之間應該增進人才和技術的交流,應該擴大開放。他舉例道:「二戰前美國有移民優惠政策,於是有了愛因斯坦等。美國為甚麼強大、為甚麼取代英國的地位?不就是因為它吸納了全世界的人才嗎?」,「如今美國材料科學最厲害的是一些華人,矽谷的清華校友會有超過兩萬人」,強調開放的人才政策對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會帶來貢獻。
「大家互相學習、借鑑、合作共贏,美國不能自閉門戶,中國也一樣,在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要更加開放、包容」,陳清泉說道。
然而近年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烏雲密佈,美國出手限制中國企業取得晶片。陳清泉被記者問及看法時表示,中國電動車絕大部分技術是自主,「我們一開始就走自己的路,專注搞純電動(EV),所以純電動比他們厲害。從一開始的小型、低端,到現在進入愈來愈高端的市場」。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身為中國電動車研究領域的功臣,84歲的陳清泉受訪時褒揚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但其歸功於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因素,對自身貢獻則三言兩語帶過。
他又告誡產業和國人:「中國改革開放用40年走了人家200年的路,成績值得驕傲,但也要注意,這些絕大部分是『從1到2』,不是『從0到1』,我們還要切記韜光養晦,更加注重基礎創新性的研究,並成功應用到產業界,以此來追趕與一些國家的差距。不要動不動就『厲害了我的國』,反過來說,人家70年前有的東西我們現在才有,厲害甚麼呢?」
陳清泉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有兩大優勢:其一是中國政府從早期就針對純電動汽車(EV)補助,當時西方傾向於研究油電混合動力車,但如今純電動已成為世界趨勢,這是中國的先發優勢。
其二,中國道路智能化建設取得領先成果,高速公路的攝影鏡頭配備齊全,充電樁數量也愈來愈多;相較之下,一些國家制度上容易造成「各自為政」,令人、車、路的協調不順暢。中國的車、路協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上先進的5G技術,就為車聯網和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日前回到香港,參加由工程及科技學會(IET)舉辦的150周年嘉年華,並接受《香港01》記者的獨家專訪。
現年84歲的陳清泉,在結束開幕禮和講座的行程後,旋即向記者分享其在電動車領域的研究經歷和思考,並展望中國和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未來。
陳清泉先以兩句英文切入主題,而後道:「以前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活動半徑很小,汽車的發明,為人們帶來更廣闊的天地,也帶來更大的幸福和自由」。
然而汽車行駛需要動力,陳清泉指出,電動車比內燃機車更早被發明出來,但在上世紀初,電動車受限於成本高、行駛里程低,而無法與內燃機車競爭,電動車的發展一度陷入瓶頸。
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東提高油價引發石油危機,加油站大排長龍,美國於是立法(Electric Vehicl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Act)由政府資助電動車研發。陳清泉形容該法是令電動車「死而復生」之壯舉,而80年代後期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則為電動車發展注入了「環保」的另一大動因。
詳情請參閱原文:香港01
為達致環保減排的目標,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屬大勢所趨,不過,港府早前出爐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卻令電動車及環保業界大失所望。其中政府僅定下二○三五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佔陸路運輸污染物排放量逾九成的商用燃油車,卻被排除在外,最令業界難以理解。加建充電設施同樣主宰電動車發展,但路線圖只提及增加數量,缺乏十八區規劃,亦難以解決尋找電動車充電泊位的問題,造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商用車改用電動車的誘因。環保業界批評,單看路線圖的政策,要達成政府早前承諾的二○五○年碳中和的目標,恐怕是不切實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已承諾制訂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香港電動車業總商會過去一年一直為路線圖提供意見,商會電動車推動事務及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陳冠東指出,其提出的加油站轉充電站、人才培訓等的內容,均獲港府接納,但最為重要的禁售燃油車年份,只是部分採納,並改寫成二○三五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柴油商用車排放污染物數量最多,理應最需要對付,但香港連停售時間表也沒有?」
根據環保署去年的數字,包括貨車、巴士、小型巴士和的士的商業車輛,雖然只佔整體車輛數目約兩成,卻是路邊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頭,佔全港所有車輛排放量的九成以上。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直言,減排是推廣電動車的目標,「如果要減就應該捉住商用車,而不是私家車。」
劉祉鋒指出,路線圖對商用車的目標,只是力求在二○二五年制定更具體的方向及時間表,說法是「虛到不得了」。他續說,港府早在一一年推出綠色運輸試驗基金(去年改名為新能源運輸基金),獲批試驗項目至今近二百個,「用了十年也未能為商用車找到合適的方案是否合乎常理?如何相信政府再用四年時間試驗,會找得到結果?」
過去政府以市場缺乏可選擇的車種,作為商用電動車難以推廣的原因。陳冠東指出,由於本港使用右軚車非國際主流,車廠須另立生產線,加上港府一直未有淘汰商用車的時間表,不利車廠投資。他慨歎政府的路線圖再次承諾欠奉,令一切繼續原地踏步。
不過,劉祉鋒認為,全球不乏電動商用車選擇,即使是較罕有的雙層巴士,英國倫敦及新加坡經已採用,只在乎政府的決心,以及會否考慮提供換車資助,「歐美政府也有投放資源換車,最近深圳市內一萬六千輛電動公交,也是國家資助巴士公司換車,如果政府不資助,單靠業界自己改善,幾時才會達到零碳的目標?」
劉祉鋒指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二○五○年碳中和的目標,而交通運輸則佔本港整體碳排放逾兩成,以港府目前路線圖中的措施,他形容碳中和的目標已「凍過水」。
充電設施不足是阻礙電動車普及化的另一大問題,路線圖承諾將公共充電設施由現時三千三百多個,增至二○二五年逾五千個。陳冠東認為,先不論四年增加千多個充電設施的進度是否太慢,政府未有說明設施分布,給予外界「跑數」的感覺,「充電設施需要有規劃,不同區都要有。」他續說,商用車行車里數高,充電頻率較私家車高,加上商用車一般沒有固定泊位,倚賴公共充電樁,如港府沒有整體規劃,要推動商用電動車普及化,恐怕是難上加難。
至於增加私人充電設施,充電站開發公司即充能源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周英瑋指出,本港大部分的停車場均有九成以上的泊車率,無誘因增加充電樁等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要電動車車主斥資自行安裝。然而,大部分車主只是以月租形式泊車,難以保證可長期使用同一車位,令政府現有的資助安裝充電設施政策,只有少數擁有車位的車主受惠。
即使有意申請資助,周英瑋指出,過程須經顧問公司評估,再尋找承辦商,完成後才取得資助,過程最少半年,手續繁複。陳冠東則估計,安裝充電樁涉及的政府部門包括路政署、機電署、消防處等多個部門,他質疑環境局無足夠能力協調不同部門,令政策推行費時失事,建議政府設立專責部門處理電動車問題。
不過,陳冠東認為,政府研究在政府停車場徵收充電費,並逐步將充電服務市場化的想法一旦成事,或有助鼓勵私人停車場加裝充電樁。他指出,如以行車里數計算,電動車的能源成本約為燃油車的六分之一,即使日後徵收充電費,價錢亦遠比燃油車便宜,相信電動車車主會願意繳付,而徵收費用亦將充電變成生意,吸引私人停車場加裝充電器,賺取額外收益。惟目前本港法例並不容許轉售電力,政府須修例放寬限制。
原文: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