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嚴重電動車「一換一」續航乏力
政府於2018年推出電動車登記稅寬減計劃(「一換一」計劃),至今已近6年,計劃將於3月31日屆滿,在政府財赤嚴重下,業界及車主擔心計劃未能延續,近月「一換一」買賣配額更炒至2萬元一個。據運輸署回覆,2023年透過「一換一」登記的電動私家車數目約2.8萬輛,涉及首次登記稅寬減金額約為73.9億元。有議員要求延長計劃,否則阻礙香港達到碳中和目標,亦跟政府推動新能源技術產業是自相矛盾。
詳情請參閱原文:星島網
政府於2018年推出電動車登記稅寬減計劃(「一換一」計劃),至今已近6年,計劃將於3月31日屆滿,在政府財赤嚴重下,業界及車主擔心計劃未能延續,近月「一換一」買賣配額更炒至2萬元一個。據運輸署回覆,2023年透過「一換一」登記的電動私家車數目約2.8萬輛,涉及首次登記稅寬減金額約為73.9億元。有議員要求延長計劃,否則阻礙香港達到碳中和目標,亦跟政府推動新能源技術產業是自相矛盾。
詳情請參閱原文:星島網
外媒報道,美國車廠決定調整電動車生產策略,由純電動轉轉為側重混能車,對車用電池需求料造成影響,鋰和鎳的生產商開始削減成本,除了關閉鋰礦,也大規模裁員,並暫停數十億美元的項目。自去年初以來,美國的電動車熱潮降溫,鋰和鎳的價格開始暴跌,其中鋰價在過去一年暴跌了80%,價格已跌至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最大鋰供應商Albemarle,原定今年在南卡羅來納州建造鋰工廠已叫停,並解僱了30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約4%。另一家美國鋰公司Piedmont Lithium也預告會裁減27%員工。
詳情請參閱原文:東網
2023 年中國電動車競爭激烈,已去到白熱化階段,不少薄有名氣的電動車品牌都先後傳出資不抵債甚至破產重整的消息。現在我們就為大家回顧幾個有趣的個案⋯⋯
1. 威馬墮馬
成立於 2015 年、曾豪言要在十年內超越 Tesla 的中國電動車品牌威馬,因受惠於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一度成為國內最有價值的新興汽車品牌,更獲得合共高達 1,500 億人民幣的融資。但去年 10 月傳出創辦人沈暉捲款出逃到美國,留下高達 400 億元的投資和債務,以及被欠薪的威馬員工後,旗下的電動車一度因為手機軟件停運而無法啟動;
詳情請參閱原文:PCM
據《Reuters》引述消息人士指,美國拜登政府將會放寬汽車排放限制,提供更多時間予汽車製造商轉型生產電動車,以降低電動車售價,讓更多美國人轉用電動車。據《Reuters》報道,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 Workers)與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曾表示,現時電動車技術對美國主流消費者而言仍太昂貴,因此希望政府可暫緩電動車銷售計劃,使業界可以有更多時間開發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詳情請參閱原文:UNWIRE.HK
當我們樂見 電動車 日益普及時,有沒有想過這對 道路 和 基礎設施 會帶來多大的潛在 危機 呢?道路安全專家警告說,由於 電動車 使用重型鋰電池,相較於傳統燃油車,對公路和橋梁等 基礎設施 造成的負擔要多出50%。學界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華盛頓時報的報導,重型 電動車 對基礎設施造成的壓力還包括撞毀公路防護柵欄等問題,從而對燃油車、行人和自行車騎士帶來更大的 潛在 危機 。隨著拜登政府計劃淘汰燃油車和減少車輛排放,越來越多的人購買電動車,伴隨而來的問題也只會日益增加。
詳情請參閱原文:GOTCN
中國電動車崛起威脅各大車企,傳統車廠因而考慮聯手,期望能夠降低電動車技術成本,為求在市場上保住一席位。美國兩大汽車製造商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高層相繼表示,願意考慮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降低電動車技術成本,以便與面向歐美市場的低成本中國電動車競爭。
外媒報道,通用汽車行政總裁Mary Barra表示,如果公司能夠與他人合作,尤其是一些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技術領域,並藉此提升研發效率,通用將會全力以赴。
詳情請參閱原文:ON.CC
在電動車剛剛面世時,傳統車廠都會開出一條支線系列,例如 BMW 的「i」、Audi 的「e-tron」、Mercedes-Benz 的「EQ」、Hyundai 的「IONIQ」等等,讓消費者知道這些車系都是電動車。不過,隨著電動車款越來越多,甚至即將成為主流產品,再繼續保留支線名字,似乎不是一個有效的做法。平治也有相同的看法,因此計劃放棄再用「Mercedes-EQ」這名字。
詳情請參閱原文:DCFever
在港想參與「電動車一換一計劃」,其中一樣必需存在的就是一輛合資格的舊私家車,要將舊私家車進行拆毀,即是「劏車」,方可享受「電動車一換一計劃」的稅務優惠。
參與「電動車一換一計劃」,劏車是必然的過程,分別只是在於車主是將自己的舊私家車進行拆毀,還是以「買Quota」解決。如選擇自行拆毀舊車,在「劏車」時就需要留要當中的細節,如希望「留牌」,又該如何處理?
詳情請參閱原文:星島頭條
路面汽車廢氣排放是造成碳排的一大主因,為配合香港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3月時任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制定並發表了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旨在於2050年爭取車輛零排放的願景。首當其衝便是目標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並以市場機制鼓勵業界助力充電網絡配套。政府更將於年內檢討《路線圖》之餘,亦會陸續為商用車輛及公共運輸提供更清晰的轉型藍圖。到底《路線圖》有何焦點政策出台?
詳情請參閱原文:AM730
2023年 全球 售出超過 1,360 萬輛插電式 電動車,約佔汽車 銷售總量 的 16%。今天,我們將探討可充電汽車的最大製造商(汽車集團或 OEM)。根據研究員 Jose Pontes 分享的 EV-Volumes 數據,五家 OEM 繼續佔有一半以上的插電式汽車銷量。
首先,我們將查看頂級 OEM 在整體插電式市場和電池電動車細分市場中的銷量和份額。
詳情請參閱原文:GO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