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首款電動車 SU7 粉墨登場
上周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 小米 展示了代號 SU7 的首款 電動車 。該車於去年年底在中國發布,但今天才首次亮相實體車。
詳情請參閱原文:GOTCN News
上周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 小米 展示了代號 SU7 的首款 電動車 。該車於去年年底在中國發布,但今天才首次亮相實體車。
詳情請參閱原文:GOTCN News
政府為鼓勵車主更換電動車而提供的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優惠,原定下月底屆滿,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宣布延長兩年,但寬減額大減40%,當中「一換一」計劃、即銷毁車齡6年或以上舊私家車再買新電動車,最高寬免額由28.75萬元下調至17.25萬元;一般新電動私家車寬免額上限亦由97,500元下調至58,500元;稅前車價逾50萬元的車款則不再獲任何稅務寬免。
圖片鳴謝:明報新聞網
詳情請參閱原文:明報新聞網
繼比亞迪之後,新能源車企廣汽埃安也向中國香港市場展開攻勢。 春節前,廣汽埃安香港九龍灣首店開幕。 埃安品牌旗下AION Y Plus產品發表會在此舉行,此外旗下高端豪華品牌昊鉑的明星產品HT、SSR等車款悉數亮相。
詳情請參閱原文:中國汽車報
現今流行電動車,不少車廠紛紛推出不同車款的電動車,德國汽車巨頭平治不例外。平治最近宣布押後電動車銷售目標,打算將原來設下的比率推遲 5 年至 2030 年,並會繼續推出內燃引擎汽車車款。3 年前,平治曾宣稱 2030 年會成為全電動化車廠,惟現時卻宣佈推遲計劃。
詳情請參閱原文:unwire.hk
電動車「一換一」計劃於2018年推出以來,吸引大批車主轉用電動車,但隨着計劃將於今年3月31日屆滿,政府卻仍未表明會否延續,導致坊間出售「一換一」名額的價格,由以往約8000元至9000元,飆升至最高逾二萬元,不少車行均以「一換一最後機會」作招徠促銷電動車。有立法會議員指,「買賣Quota」在法理上容許,認為如要杜絕,則可考慮禁止車主在購買全新電動車後一年內轉手。
詳情請參閱原文:橙新聞
「香港寸土寸金、車位費高企、電力增容難度較高,充電樁並非電動車補能的唯一選項。」鄧曉光透露,未來除加速在內地部署MPS(Mobility Power Supply移動超充)產品外,還計劃將產品投放到香港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949.5萬輛,連續九年全球居首,同比分別增長35.8%、37.9%。截至去年末,香港電動車76395輛,佔車輛總數的8.3%。去年香港首次登記的私家車中,電動車佔比逾60%。
詳情請參閱原文:大公報
政府於2018年推出電動車登記稅寬減計劃(「一換一」計劃),至今已近6年,計劃將於3月31日屆滿,在政府財赤嚴重下,業界及車主擔心計劃未能延續,近月「一換一」買賣配額更炒至2萬元一個。據運輸署回覆,2023年透過「一換一」登記的電動私家車數目約2.8萬輛,涉及首次登記稅寬減金額約為73.9億元。有議員要求延長計劃,否則阻礙香港達到碳中和目標,亦跟政府推動新能源技術產業是自相矛盾。
詳情請參閱原文:星島網
外媒報道,美國車廠決定調整電動車生產策略,由純電動轉轉為側重混能車,對車用電池需求料造成影響,鋰和鎳的生產商開始削減成本,除了關閉鋰礦,也大規模裁員,並暫停數十億美元的項目。自去年初以來,美國的電動車熱潮降溫,鋰和鎳的價格開始暴跌,其中鋰價在過去一年暴跌了80%,價格已跌至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最大鋰供應商Albemarle,原定今年在南卡羅來納州建造鋰工廠已叫停,並解僱了30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約4%。另一家美國鋰公司Piedmont Lithium也預告會裁減27%員工。
詳情請參閱原文:東網
2023 年中國電動車競爭激烈,已去到白熱化階段,不少薄有名氣的電動車品牌都先後傳出資不抵債甚至破產重整的消息。現在我們就為大家回顧幾個有趣的個案⋯⋯
1. 威馬墮馬
成立於 2015 年、曾豪言要在十年內超越 Tesla 的中國電動車品牌威馬,因受惠於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一度成為國內最有價值的新興汽車品牌,更獲得合共高達 1,500 億人民幣的融資。但去年 10 月傳出創辦人沈暉捲款出逃到美國,留下高達 400 億元的投資和債務,以及被欠薪的威馬員工後,旗下的電動車一度因為手機軟件停運而無法啟動;
詳情請參閱原文:PCM